王火文集

王火

> 王火文集 > 王火文集目录

第1136章 海外人物(3)(1 / 2)

上一章目 录

诞生在爱尔兰首府都柏林的萧伯纳,全名是乔治·伯纳·萧(GeorgeBernardShaw,1856~1950),中国人叫他萧伯纳。他一生多产,共写剧本五十多个、小说五部和其他著作多种,192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,将折合约七千镑奖金全部捐献给英国瑞典文学基金会。他同情社会主义,这在当时的英国大作家中,是独一无二的。

萧氏的幽默很出名。年轻时听到过一则关于萧氏的笑话:一位英国漂亮的女演员写信给萧伯纳,说:“我们能结婚最好了,因为您有智慧,我有美丽,倘若我们生个孩子,定会既有您的聪明,也有我的美貌。”但萧伯纳回答说:“不!万一生个孩子有你的智慧和我的容貌那怎么办?”

艾渥特圣劳伦斯村在哪里?萧的故园是在这个村的村边。总算还好,路虽难行,却看到了一路都有的指示牌,写着“萧之角落”(ShawCorner),画着箭头。“Corner”是“角落”的意思,也是“隐处”的意思。萧伯纳的故园也是他当年隐居的一个角落,这就使我得到了我本应懂得的答案。他远离伦敦的尘嚣,为了便于写作,他是1906年搬到这乡间居住的。他从五十岁到九十四岁这四十年间,经济上极富裕,却不愿住在五色迷离的大城市里声色犬马或者交际酬酢。据统计,后期的萧伯纳,七老八十过渡到九十四岁,他在这里写了二十三个剧本。直到去世前一年,他还说:“我甚至不想就此告别,因为我身上还有足够的劲儿,还可以大干一气呢!”他临终那年,九十四岁了,还写了剧本《为什么她不肯》。住到交通不便的乡间,甘于寂寞,才可多出产品,作家如果不写作,怎么能叫作家?萧是一个用创作排遣寂寞的人。

我们终于在村头停下了车,找到了单独怀抱在花园中的萧氏故居。故园大树参天,清新的绿树丛中,通过一条刻满悠长岁月痕迹的赭黄色的碎石子路,沿着平坦的草地,我们向一幢墙上爬着许多青藤的红瓦、红砖两层楼英国式建筑走去。这幢房屋很大很气派,每层楼均有六个房间,斜坡主体凸起的屋顶上先后竖着四个烟囱,那是烧壁炉取暖和炊事用的。

楼下进口处,有位和善的英国老太太在管售票,家庭票一张八镑,个人票一张三镑二十便士。英国的名人故居,一切名胜景点,差不多都要卖票参观,收入用来维持这些地方的开放,票贵些,却无可厚非。

故居里的一切全部保留萧氏生前在这儿住着的样子,楼下有厨房、餐厅,有弹琴室放着一只寂寞沉默的风琴,还有客厅和工作室等。

客厅并不宽敞,似可说明这里并不常招待很多客人来坐,布置简朴,引人注目的是在壁炉上方,放着一些照片,有俄国的托尔斯泰,有印度的“圣雄”甘地。还有苏联的列宁和斯大林,这是由于萧氏1931年七十五岁时曾应邀访问苏联,当时莫斯科为庆祝他的寿辰举行过盛大宴会,照片是那时带回来的,有的已经发黄暗淡了!

餐厅明亮,朝向花园的那扇门敞开着。阳光和清风一起袭来。敞开着的门,像一只油画镜框,框内的画就是美丽而宽广的花园:远处是郁郁葱葱已经成林的树木。近处有一些浓荫密布的老树,灌木丛旁,大片绿草地,一丛丛类似雏菊的黄花在这9月间的初秋季节里开得正茂盛,闪着鲜亮的金光……可以想见当年萧氏在这里用餐时看着他心爱的花园时的恬美心境。

工作室是萧氏写作的地方,竟出奇地简陋,他用一张由支架撑着的小木板桌写作,窗在右边,光从右边进来。桌上有架黑色的老式电话机,他坐的藤椅上有枕头似的坐垫,桌上有日历、墨水瓶、吸墨水纸等。引人注目的是桌下有一只极大的字纸篓(估计他收到的信件、材料很多,写作时也喜欢丢弃废纸)。这个工作室木板墙刷成白色,粗糙寒碜,看来萧氏只讲实用不讲奢华。一侧,静静放着一架用旧了的打字机,我注意到靠墙放着一张小卧榻,是年迈了的萧氏写作劳累时休息用的。更注意到有一套锯子、剪子等修剪树枝、整理花园用的旧工具,萧氏平日常在花园里劳动,他爱树木,爱花草,爱新鲜空气,爱阳光,爱活动筋骨……我在这间工作室里停留了片刻,看到的东西不多,想得却不少,印象也深刻,有使我感动的东西充溢胸口……

上楼,看到了萧氏的书房,有朝南的书桌和转椅,有萧氏及他友人的照片,靠墙放着几橱书,当然少不了萧氏自己的作品。这里本来是萧氏夫人夏洛蒂的房间,进门处的墙上挂着夫人的一幅大画像。夏洛蒂是一位富家小姐,具有叛逆思想,提倡女性解放,画像上的她是中年时期,一个端庄而并不很美的女人,她1896年与萧伯纳结婚,一直伴着萧氏。1932年,夫妇俩曾作环球旅行。1943年9月,八十六岁的夏洛蒂病故,对萧伯纳是一个沉重的打击。她留下巨额遗产,再加上萧氏自己的大量积蓄,使萧伯纳成为文坛上的大富翁,但萧氏依然过着简单朴素、辛勤创作的生活。这间空房隔壁,是萧氏的卧室,放着床铺,给人的依然是近乎清贫的印象,至于洗澡间、卫生间等,用今天的眼光看,自然也是旧式而且粗糙、设备并不齐全的。

萧氏故居内禁止拍照,有不少房间现在是工作人员占用着,问二楼的一位工作人员:“萧氏1933年曾经访问过中国,为什么毫无反映?”工作人员是位中年的妇女,说:“只知他到过苏联,不知他到过中国!”但又补充:“萧的材料很多,有些照片和资料未曾展出!”

萧伯纳没有子女,妻子去世后,他在次年(1944年)就将房产捐给了国家,他一直独居,勤恳写作到死。1950年九十四岁高龄时,他在花园里修剪树木,不慎摔了一跤,在11月2日早晨与世长辞。他的剧本,这些年仍有在伦敦演出的;他的著作,在书店里也仍有人购买,有时也进行书展。

出了故居,来到花园。花园很大,空气清新,十分美丽。天穹开阔,面积总有十几英亩,现在有专人治理,草坪修剪得平平整整,开着黄花、红花的花卉种植得井然有序。大树婆娑,布局优雅,树上有鹧鸪在啼叫,一会儿“扑棱”抖着翅儿飞了!在阳光下静静的花园里走了一圈,瞥见在一棵粗大栗树下站立着一尊黑色铜像。原来这是圣女贞德的铜像,《圣女贞德》是萧伯纳最著名的剧本之一,也是萧氏剧作中唯一的悲剧,写于1923年。贞德,这位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法国青年女爱国者,领导农民群众反对侵略,击退英军对奥尔良的围攻,但在贡比涅战役中被勃艮第人所俘。她被出卖给英国占领军后,交付教会法庭审判,诬为女巫,被处以火刑。1455年,在法国巴黎圣母院,贞德得到了平反昭雪。我后来1999年10月间去游览巴黎时,在巴黎圣母院的大教堂右侧,看到过贞德的白色大理石雕像,气势与造型同这具铜像一样勇敢轩昂。一个工作人员走过,告诉我们铜像是法国人赠送给萧氏的。

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